2022年7月30日19:00,由盖世汽车组织的“碳”索双碳目标下汽车全产业链如何协同减碳-云对话顺利进行,线上参与人次超过5.1万。来自车企、Tier1、材料企业的嘉宾们,结合企业具体实践,针对双碳下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实现协同减碳需要的企业转变各抒己见。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相关资料图)
本次云对话由盖世汽车CEO兼资讯总编周晓莺主持。据盖世研究院数据,目前我国汽车碳排放占比已达10%,汽车行业减碳是达成3060双碳目标的关键、也是必然路径。对企业而言,如何达到减碳目标?又如何拥抱这一变化,并在其中受益?这将涉及到新技术路线的发掘、新运营模式的探索,也将催生新赛道和新的市场增长点。
周晓莺强调,谁能在竞争中把握机遇,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如何看待碳中和,马瑞利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樊坚强表示,市面上存在一种“将碳中和等同于成本增加”的看法,实际上,从管理层面讲,碳中和带来能耗的降低,是在缩减成本。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变暖的迫切气候问题之下,碳中和是保护家园的必要举措,是正在发展且必然会发生的一大趋势,与其“不得不做”,不如积极拥抱这一机遇并早做准备。
谈到减碳的具体实践,樊坚强提出“碳中和,也要成本中和”,企业生产运营的多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碳排放,马瑞利目前提倡经营模式向精细化转型。以运输环节为例,黑天鹅频现的大背景下,马瑞利从全球化运输转向本土化运输,在中国还推行“点对点”区域化运输,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樊坚强以马瑞利的“厂中厂”实践为例,将内饰制造厂直接建在整车厂内部,制成直接上车,运输成本和碳排放量近乎于零。
图片来源:MARELLI 官网
针对碳中和将如何影响汽车产业链发展,沃尔沃汽车亚太区采购,内外饰采购总监杨玲玲从车企视角进行了阐述。走在车企减碳前列的沃尔沃,于2019年就发布了“2040环境计划”,力求在2040年之前将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相较3060双碳目标提前了20年。
野心勃勃的碳中和目标之下,沃尔沃期待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的参与。杨玲玲强调,双碳的实现需要首先树立相同的理念,才能一致发力,形成协同效应。
随着碳中和的进一步推进,沃尔沃对于Tier1在环保上的要求也会逐步跟上。2025年,公司计划全球供应链能够做到减碳25%,这一目标也会细化在对供应商的具体要求上,比如Tier1需要100%使用碳中和能源;铝产品中原生铝必须来自绿电铝矿等。
对行业而言,碳中和无疑催动了汽车产业的电气化转型,杨玲玲表示,从沃尔沃的实践来看,单个企业的减碳生态正在形成,但是企业,比如车企会有在工厂周边建立绿色、安全、系统的产业链条的需要,行业生态需要政策、社会、产业上下游协同进行才能实现。
图片来源:VOLVO 官网
作为提供高质量工程材料的全球领先制造商,道默化学的总部设于环保政策最为激进的欧洲,在减碳上的实践从21世纪初就开始了。
道默化学中国区执行总经理孟银梁谈到,早在十年前,他就在欧洲参与了植树的企业负碳活动。
从汽车全生命周期看,生产过程中汽车的碳排放量占到30%,而运行过程中则占70%。为了降碳,行业内将电动化作为大趋势逐步推进。而作为材料供应商,汽车电气化,带来的直观体验就是材料在性能要求上的变化。
孟银梁举例,比如燃油车的材料主要对机械性能有要求,电气化后增加了对阻燃性能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阻燃性能、电磁性能的提高对于机械性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孟银梁认为,传统燃油车时代,产业链发展成熟,主机厂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材料供应体系。但是步入电气化后,材料库需要随着电磁、阻燃等性能的发展而更新。
这需要材料供应商更早的介入设计阶段,和工程师建立直接联系,在前期展开技术性合作,才能少走弯路。
图片来源:DOMO 官网
目前,全球推进碳中和的宏观政策之下,行业内对于“零碳”的统一具体标准尚未形成,国际推行的ISO 14067、PAS 2060等国际标准的具体实践也还在探索中。
如何在各企业内部标准不同的大环境下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减碳?杨玲玲认为,统一认可碳中和的理念需要首先被树立起来;孟银梁补充道,大目标之下,进一步还需要为阶段性目标确立清晰的时间节点,定期进行观测;樊坚强则认为,碳中和这一必然趋势下,走在前面的不一定会吃亏,但走在后面的恐怕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云对话的最后,周晓莺总结道,当外部的标准尚未量化的时候,企业可以先做好准备,才能在靴子落地时,做到坦然面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