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2022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顺义馆)开幕。
(资料图)
本届大会以“智能加速度 网联新生态”为主题,包含1场开幕式暨主论坛、7场主题峰会、6个特色专场、2场闭门会及1场实地调研活动。
在9月17日主题峰会一:政策法规与规模化发展中,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新在线上发表了题为“产业变革驱动智能网联标准化向‘新’发展”的演讲。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国内外的同行,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再次来到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和各位专家分享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的新进展,新趋势,我是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吴志新,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是产业变革驱动智能网联标准化向新发展。
近段时间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及标准化,标准法规呈现一系列的新特征,随着全球汽车新四化的快速演进,汽车被赋予了感知、计算、交互等更多的功能,车联的智能化、网联化发展与道路的协同发展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新的竞争高地,智能网联汽车的迭代升级,产品的安全可控,不但关系到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关系到交通出行,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面对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共同发展,我国汽车产业正在稳步高质量的发展。随着大交通体系的纵深发展,不断涌现出的新场景,新功能,新技术也为智能网联产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应用和生存的空间。目前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00万辆,较2016年幅上涨1.5倍,我国已形成市场规模为引领,技术水平不断迭代,产品功能不断创新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新业态,并逐步推动智能网联核心产业从培育期进入市场化的阶段。
同时工信部和住建部指导开展的双智协同的发展试点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积极响应,在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建设,车、城、网平台建设,示范应用和双智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智能网联汽车国际标准法规层面,联合国重点关注以安全为核心的技术法规,ISO注重方法、过程及体系类的标准,而IEC更加聚焦车载多媒体及其服务标准,各个国际组织标准法规制定的重点方向逐渐明朗。
尤其是联合国,多项重点技术法规基本按照2021年发布,2022年,2024年分别对新车型及或认证的车型强制执行的周期在推行。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出口到采用联合国法规的地区的时候,必须满足以上强制性法规的要求,这为我国汽车产业标准,对标国际高水平技术法规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我国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的顶层框架来看,我国标准体系规划的特点是系统性和完整性较强,2017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率先发布,随后信息通讯、电子产品与服务、车辆智能管理、智能交通四个部分的标准体系陆续完善,各领域按照总体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扎实推进,不断优化,形成了单车智能、网联赋能的中国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方案,体现了我国智能化、网联化融合多行业协同的产业发展总体的思路。
为了更好的支撑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在工信部和国标委的组织下,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已经形成了新版的建设方案。
接下来我们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进展与发展趋势,自2017年底,第一版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以来,我国标准化的工作呈现出诸多的特点:
一是注重需求的把握。将标准化工作向前延伸到技术开发阶段,有效引导技术创新和产品落地。截至目前已完成32项技术标准有关的需求的研究任务。
二是注重标准的实施应用。加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实验验证,确保标准切实满足我国产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近年来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经验,也反哺到其自身重点项目和卡脖子问题的攻关上,伴随标准制定的推进,符合我国道路交通特点的测试目标物等产品和技术成果逐步落地,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和报批智能网联汽车国家和行业标准39项,立项和起草标准42项,完成标准验证实验40余次。
通过标准状态一览图大家可以看出,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按领域系统布局,分阶段全面推进,工作成效显著。目前起草和立项过程中的项目是各阶段当中最多的,达到了42项,未来几年这些预言起草立项过程当中的标准将陆续出台,同时反映出当前标准制定工作的任务比较繁重,需要行业各界多加关注,予以支持。
在这些标准当中正在制定过程中的软件升级,信息安全以及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三项强标备受关注,汽车软件升级标准主要规定汽车软件升级管理体系要求和车辆端符合的要求。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标准也是从管理体系和车辆技术两个角度出发,综合提出汽车信息安全方面应满足的技术法规。
自动驾驶数据记录系统是未来汽车自动驾驶上路通行必须要装备的系统装备,该标准规定了数据的记录,存储,读取及安全等要求,规定了系统的车规级的要求等等。三项强制性标准纳入了相应的实验方法,为标准的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
根据标准制定方案,三项强标将于今年年内完成审查工作,后续按计划进入报批和发布的程序。在标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国标准化工作组织架构逐渐完善,按照标准技术逻辑,先后组建了先进建设辅助系统,自动驾驶,信息安全,网络功能与应用,以及资源管理与信息服务等工作组,有序推进标准及各类专项的研究,成立国际标准法规协调专家组和国际专家咨询组,促进国内外标准的互动。
值得欣喜的是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的工作平台,也是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专家的一片沃土,我们的专家队伍日趋专业,成熟,尤其是培育了一批青年的专家,切实提升了我国标准化人员的能力与水平,有效扩大汽车行业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储备,形成了我国汽车行业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国际标准化方面,随着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愈加丰富,中国智慧正在为国际标准化治理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我国全面深入参与联合国及ISO关键标准的制定,在ISO自动驾驶场景系列标准制定过程中积极提出方案,组织开展标准化的研究,推动重要标准的发布,同时中国在自动驾驶功能要求,新型测试验证方法,信息安全,软件升级以及国际产业界广泛关注的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标准方面已经形成了全面的跟踪。
重点参与的工作模式,中国在国际合作和产业合作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也为智能网联汽车国际标准化治理贡献了中国的智慧。此外,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与欧盟、德、法、日、美多个地区和国家开展双边的交流,促进标准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发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建设不断走向深入,三个发展趋势逐渐显现。
第一,标准支撑,准入认证的维度全面拓展。以标准为依据的智能网联汽车评价体系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智能网联技术的特有属性,促使原先以产品为核心的通过性判定测试方法,不得不升级为以企业流程与产品合规并重的测试评价体系,因此为了更好的服务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与评价,需要以人、机、料、法、环的理念,重新审视原有的体系,系统构建出一套全新的多为一体的测试评价方案,可以预见,无论是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生产企业,系统供应商,还是技术服务机构,在新型体系中的角色都将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也是目前国际汽车产业发生变革大势所趋。
第二,一体化测试评价能力将成为标准制定与应用的重要技术。为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检测认证是重要基础之一,有别于传统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具备跨界协同融合,多技术融合等新属性,测试验证面临周期长、环节多、成本高等诸多的挑战,多余行业而言。
一是需要通过提升研发验证能力,逐步提升产品的质量。
二是需要通过国家授权的检测机构,开展合规的检验,保障产品的安全底线。
三是通过测试评价,自愿性认证等方式,引导产品与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
第三,以数据为核心的研发测试工具链将成为标准实施的坚实保障。完善的测试工具链是产品开发和检测认证的必要支撑之一,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系统及工具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依然比较高,急需构建自主化测试服务工具链,建立我国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同时,也应重视开展面向功能验证的仿真测试平台和以安全为导向的安全测试平台建设,打造全流程测试工具链,依托安全漏洞以及驾驶场景数据库资源,赋能测试工具及平台迭代优化升级,建立服务于产品开发、功能验证及准入认证管理的基础工具支撑体系。
最后谈一谈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新发展下的问题、思考和建议。
第一,标准化工作已经按照标准化特有的逻辑和路径科学推进,标准的制定不能成为空中楼阁,必须有良好的产业基础来打好基地。标准的制定应该基于充足的产业实践进行提炼和归纳,标准化的进程推进源于技术创新的水平,经济增长等因素的注入,更是受到产业规模,付出的成本,合规周期,自主技术占比,产业链安全技术的影响。
我们建议新阶段智能网联汽车标准体系的规划秉承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范畴明确的理念,充分遵循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基于现有产业的技术水平,成本接受能力以及产品迭代周期等因素,形成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第二,加强标准体系实施保障。构建智能网联发展新格局。标准体系建设关键在于规划,重点在于实施,要从统筹协调,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宣传实施四个方面加强体系实施的保障,标准的实施最重要的还是能够与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保持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
一是在标准制定过程中通过试点试行的方式,通过产业实践反馈到技术要求和技术指标的确定过程中,形成标准与产业实践的良好互动。
二是识别出哪些标准是核心的,关键的,哪些是行业管理的,创新发展最急需的,针对这些标准考虑创新管理机制,通过设立绿色通道等方式,合理缩短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周期。另外标准在实施中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坚持推动单车智能与网联赋能的发展思路。
最后是推动多层次标准协同联动,营造标准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在标准化法,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等一系列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围绕智能网联汽车开展的不同性质和层级的标准化工作进入了发展活跃期,一时间强标、推标、行标、地标、团标不同性质的标准层出不穷,部分标准也出现了内容的重叠,指标的雷同现象,这对标准化乃至行业发展都是不利的。
不同性质的标准有着各自的历史使命,各类标准只有协同发展,各司其职,才能形成合力,才能切实用对,用好有限的标准化行业资源,才能真正的为铸牢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底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以上是我的报告,感谢在座的各位领导和专家的聆听,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