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利发布雄心勃勃的“智能吉利2025”战略。结合之前吉利表示要进军手机领域,并且还布局了卫星业务。今年6月的科技日上,长城汽车也发布向科技企业转型的2025战略。
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两大巨头,吉利与长城汽车面对技术和产业的巨变,对未来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不同的规划。
1500亿和1000亿
在汽车行业一直都有一条规则,越舍得研发投入,车企的竞争力才会越强。特别是处于技术变革关键期的当下,研发上的投入,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车企未来的竞争力。
对此,吉利和长城汽车两者都十分豪爽。吉利表示未来5年内研发将投入1500亿元,持续保持中国汽车品牌研发投入第一。而长城汽车规划未来5年内累计研发投入1000亿元。仅从数量对比看,吉利更舍得。考虑到吉利的投入可以辐射到沃尔沃和合资品牌,这种舍得也值得。
而吉利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为450亿,净利润为24.1亿;长城汽车今年前三季度总营收约为908亿,净利润为49.45亿。5年时间仅研发投入都在千万亿之上,这对于吉利和长城汽车而言均是一笔巨额投资。
先不管两家车企如何凑够这上千亿的研发费用,如何使用这笔巨款也是个问题。
40%和80%
其中,吉利表示未来将推出25款以上全新智能新能源产品,其中吉利品牌10余款、几何品牌5款以上、领克品牌也将推至少5款,还有全新的科技新能源换电出行品牌也将推出5款产品。
长城汽车则规划,2021年推出10多款新产品,2023年达到60余款,2025年前全体系将推出50余款新能源车型。
显然,从产品规划上可看到吉利和长城汽车的不同。作为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仅占总销量约10%的企业,长城汽车将未来几年的主推车型倾注在了新能源汽车上。
根据规划,吉利2025年集团总销量为365万辆,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第一,赶超主流合资品牌。其中集团新能源销量将达到90万辆,占比30%。加上极氪品牌,吉利新能源的整体销量占比将超过40%。而长城汽车规划2025年全球年销量为400万辆,其中80%为新能源汽车。
在第一个蓝色吉利计划未完成后,吉利第二个蓝色吉利计划似乎更保守和务实。
动力路线:吉利超日系 长城汽车全面布局
虽然吉利对未来5年内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规划,相对长城汽车比较保守,但是吉利在动力技术上的自信,一点也不缺。
此次2025战略发布会上,吉利发布全球动力科技品牌“雷神动力”,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高效智能动力解决方案,实现“中国动力,供应全球”。此外,吉利还表示该品牌旗下的雷神智擎Hi·X混动系统,“拥有六大混动行业天花板级技术,全面超越日系混动”。
众所周知,日系品牌丰田和本田在汽车混动技术领域一直是引领地位,此次吉利宣布未来5年内将在该领域全面超越日系,这确实让外界有些刮目相看。
对于吉利在混动技术领域的实力,其介绍已经储备有雷神智擎Hi·X混动系统、高效传动、高效引擎以及新一代电驱装置“E驱”。此外,电池方面吉利威睿已全面掌握模组和Pack技术并实现批量生产,同时也具备电芯设计能力,并联合战略合作伙伴成立时代吉利等合资电池工厂。电驱方面,应用800V打造基于碳化硅功率器件的控制器和高效油冷电机,实现综合效率超过92%、最高功率超过475kW的高性能。
吉利的混动技术到底有多牛,或许只有等量产车上市后才能一睹真容。
除混动技术外,吉利还提到了甲醇汽车。表示已经深耕甲醇汽车16年,在甲醇能源领域独步全球,拥有核心技术专利200余件。目前,吉利甲醇汽车已经在西安、晋中、贵阳等地规模化运行2.7万辆,总运行里程达到80亿公里。此外,2022年吉利将推出“雷神智擎甲醇混动”车型。
相对吉利的自信,长城汽车在动力技术的布局上就比较传统些。长城汽车表示将采取多路线并举的发展策略,在纯电动、氢能、混动三大领域进行饱和式精准投入。
众所周知,长城汽车目前已经有燃油车、纯电动和氢能源的布局,混动产品也在加速推进。目前,长城汽车已经发布“柠檬混动DHT”平台,2023年将发布第二代,推出首热效率45%+的混动专用发动机。
值得一提的是,长城汽车已经孵化一家动力电池企业——蜂巢新能源,和一家氢能源企业——未势能源。其中蜂巢新能源已经研发出无钴叠片电池,预计到2025年将会形成215GWh的产能。而未势能源到2025年实现全球氢能市场占有率前三。
从布局来看,吉利和长城汽车未来几年在动力技术领域,有明显不同的侧重点。谁将踏准产业变革的脉搏,结果将在5年后揭晓。
智能化:吉利撒大网 长城搞“共创”
除了动力技术的储备外,作为汽车“新四化”中最重要的智能化,也是吉利和长城汽车重点布局的领域。
其中,吉利在智能化上明确提出“一网三体系”概念。“一网”即“智能吉利科技生态网”,以智能架构为“新基建”,围绕芯片、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和卫星网搭建端到端的自研体系和生态联盟,驱动用户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上的体验不断进化。
目前,对于未来汽车的设想,“未来汽车不再是孤岛,而是链接万物的智能载体”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智能和互联功能将占据汽车的主导。
对此,吉利表示其是具备全球唯一卫星通讯和定位、高精地图和导航、汽车芯片到软硬件全栈自研的汽车企业,意味着吉利已经掌握了汽车智能和互联功能必不可少的软硬件基础。
在当下热门的芯片领域,吉利透露“芯擎”科技自研,采用车规级7nm工艺的智能座舱芯片SE1000在完成车规级认证后,明年即将量产,这将成为中国第一颗7纳米制程的车规级SOC芯片。后续还将推出5纳米制程的车载一体化超算平台芯片和高算力自动驾驶芯片。
相对于吉利这种大手笔的“全栈”布局,长城汽车在智能化上则强调“开源”和“共创”。
比如,长城汽车将开放各类控制域、车机应用等接口,广邀行业内优秀合作伙伴共创,实现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各个车控域的真正衔接,于2022年形成完善的、开源的、可拓展的整车操作系统。
当然,长城汽车也有自研技术部分。
目前,长城汽车当前已拥有产品数字化中心、毫末智行、仙豆智能、诺创科技 4 个智能化组织。到2022年,长城汽车将逐步完成语音、视觉、导航、地图、场景引擎等多领域的软件能力,通过软件能力重塑做成价值,打造产品差异化。
此外,长城汽车将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服务,建立全栈自研能力,实现由“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进化升级。2025年高阶自动驾驶前装渗透率达到40%以上;通过深度域融合、硬件可插拔、软件可复用,打造可以生长的智能座舱生态系统,构建智能服务生态。
总的来看,吉利和长城汽车在智能化领域均下了大力气,但两者的布局范围不同,并且采取的打法也有明显区别。
共同点:自研与员工激励
尽管两者在战略上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吉利和长城汽车在自动驾驶和员工激励上,却采用了相同的策略。
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吉利表示将进行自动驾驶的全栈自研,加快实现智能出行“零事故、零伤亡”的愿景。到2025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的商业化,完全掌握L5级自动驾驶。而长城汽车将围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服务,建立全栈自研能力,实现由“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进化升级。2025年高阶自动驾驶前装渗透率达到40%以上。
显然,对于未来最重要的汽车技术,吉利和长城汽车都将自动驾驶或智能驾驶作为攻克的重点。
除了巨额研发投入外,人才是实现这些技术目标的关键因素。因此,为了更好的吸引和留住人才,吉利和长城汽车在今年均发布股权激励计划。其中,吉利拿出了3.5亿股股权,分批激励核心员工;长城汽车提出2023年全球研发人员将达到3万人,其中软件开发人才1万人。长城汽车今年发布的股权激励计划,将覆盖100%的价值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