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再过5万大关的特斯拉,却被它抢了风头?

  • 发表于: 2021-11-10 13:30:37 来源:汽车公社

上周,当马斯克化身“马诗客”,娓娓道来中国诗人曹植的《七步诗》,再次引发外界对于特斯拉的强烈关注与讨论。进入全新一周,萦绕在前者与这家美国新能源车企身上的热度与新闻,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殊不知,美国东部时间11月8日,特斯拉股价盘前一度大跌近10%,换手率激增,超过290万次。最终,截至收盘其每股股价报收于1162.000美元,跌幅达到4.92%,总市值也回落到1.17万亿美元。

至于出现上述波动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马斯克面对美国政府强征富人税,公开在其个人社交媒体发起投票,要求网民决定,是否应当出售10%的股票持仓,以履行纳税义务。

对此,这位身价已经突破3000亿美元的世界首富表示,“我只有股票,因此我个人纳税的唯一方式就是出售股票,”随即,他还补充说道:“我准备接受任何一种结果。”

投票截止日期前,有超过350万名网友参与,其中接近60%的选择支持出售股票,而这意味着马斯克必须通过该方式进行“纳税”。被迫减持之下,也造成了资本市场的连锁负面反应。

好在,除了噩耗,本周特斯拉依然迎来利好消息。昨日,据中国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显示,10月特斯拉批发销量再次超过5万辆,达到了54,391辆,同比增长245%。

与此同时,成为全球出口中心的上海工厂继续提速,10月特斯拉出口量首次突破4万辆。尤其引人注目的是,2021年至今,特斯拉中国出口量已近15万辆。

过去的周末,参加第四届中国进口博览会时,位于特斯拉展台得知,整个上海工厂今年预计将生产55-60万辆新车。

毫无疑问,较为充沛产能,令特斯拉位于中国,在出口与内销之间,能够从容的做出切换。只不过,当10月销量公布后,仍有旁观者提出质疑:特斯拉优先保证出口的背后,实则为了掩盖位于国内终端的颓势。

但是打开其中国区官方后发现,目前Model 3如果立即下定,提车周期仍需要6至10周的时间,Model Y同样如此。而上周,特斯拉曾短暂上线自营零首付购车金融方案,短短三天后,却突然下线并改为最低10%首付。

咨询过相关客服后得知,由于订单量激增导致交车时间增长,为保证用户交车时间,所以做出该决定,之前已经成功锁单的用户不受影响。而这恰恰也从侧面证明,终端用户对于这样低门槛购车方式的认可,以及新增订单量仍十分的充沛。

此刻,距离特斯拉建设在德国柏林第二座海外工厂的投产,仍有一段时间,可并不阻碍Model 3、Model Y同样位于欧洲的同样热销。并且两款车型当地补贴后售价,要明显高于国内市场,进而带来更加可观的利润。所以在尚未自给自足的阶段,首先保证“出口”变得很好理解。

马斯克也曾在个人社交平台澄清:“在华销量的锐减,其实是特斯拉在每个季度的前半段,生产的电动汽车主要供给出口,后一段生产才主要投放本地市场。”

所以结合上述种种现象,已然能够说这家美国车企,位于国内终端并不愁卖,即便是在整车装配质量、做工细节、甚至车机系统、辅助驾驶稳定性,仍被大范围吐槽的背景下。瑕疵的存在,依旧无法掩盖其产品力层面,足够突出的长板。

只不过,虽然囊括出口,特斯拉批发销量得以继续突破5万辆大关,但是就某种程度而言,却被另一家中国新能源车企比亚迪,抢了风头。整个10月,后者整体新车销量达到88,898辆,同比增长90.9%,环比增长12.5%。看到这样的结果,网友不禁调侃为何不“少卖10辆”?

更为重要的是,10月销量组成中,比亚迪新能源达到80,003辆,同比大涨262.9%。其中,DM-i车型为38,771辆,EV纯电为41,232辆,终端成绩异常强势。与此同时,蔚来、小鹏、理想、哪吒、零跑等中国新势力造车,交付表现同样可以用稳中有升所形容。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消费结构升级完成,并未迎来特斯拉“一家独大”的局面。相反,碍于诸多挑战者的来势汹汹,已然为其带来一定的竞争压力。

由此,文章的最后,也引发出一个多次讨论的问题:整个2021,特斯拉的最终销量究竟会达到多少?

作为参考,已经结束的Q3特斯拉共销售新车24.13万辆,Q2为20.1万辆,更早的Q1则为18.48万辆,累计达到62.71万辆。正在进行中的Q4,加上疯狂冲量等因素的刺激,如果其最终能够交出30-35万辆的答卷,那么整个2021将无限接近100万辆大关。

但是从目前流出的一份相关预测来看,结果显示最终特斯拉的Q4销量将仅比Q3略高一点,达到25.7万辆,全年销量为88.45万辆。至于最终究竟将触及怎样的高度,产能与供应链是否能够保证持续给力,或将占据极大比重。

毕竟,早在 Q3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特斯拉首席财务官Zachary Kirkhorn就曾发出预警,“供应链中断可能会影响特斯拉在今年余下期间提高产量的能力,由于零部件缺货和物流状况不稳定,我们的工厂一直无法满负荷运转。顾客不得不等待更长时间才能提到车。”

随后,他还补充道:“由于大宗商品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公司还需要持续降低支出,克服超出控制范围的成本增长。”

换言之,即便拥有较为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但亦如特斯拉,也无法摆脱全球供应链中断和未来成本上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