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拯救”汉龙

  • 发表于: 2021-12-28 06:20:00 来源:汽车公社

有些企业一出生便伴随着欺骗、混乱与死亡……

去年底,一则停工停产的“红头文件”将奄奄一息的汉龙汽车再次暴露在公众的口诛笔伐之下。时代剧变,泥沙俱下,谁都知道,这个曾经依附于众泰的“棋子”注定将沉没在声势浩大的变革之中。

“汉龙的覆灭”

只是,伴随着讨薪无门的员工、维权讨债的消费者与供应商、大片荒废的工厂土地,汉龙这一地鸡毛、声声叹息总归是要有个交代。

“前些日子,长城汽车已经与大冶市政府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就是为了盘活汉龙工厂”知情人士告知了汉龙汽车的最终结局:堤坝溃塌,大冶市政府无奈善后。

如果不是这一纸签约状,或许我们不会再聊起这家名不见经传,又牵动一方百姓的车企。5年前,众泰迎来巅峰时刻,也迎来陨落前最后的“狂欢”,那些清晰可见的“伤疤”未能阻挡众泰的野心勃勃,它依旧我行我素地玩弄着资本,施行着扩张。

汉龙汽车再次将众泰模式复制粘贴,落地湖北大冶,一跃成为当地重点新能源项目,一期项目投资达60亿元,总投资号称百亿,俨然一副“志在必得”的自信模样。

前期,汉龙汽车更像是众泰汽车的生产基地或者说代工厂,主要代工生产打着原创旗号的T700以及配套的发动机。只可惜,随着市场加速下行,众泰从未在“拿来主义”的批判声中痛定思痛,一条路走到黑,不见回头。

市场红利期一过,伴随着市场的唾骂声,众泰迅速沦陷,全面产销危机无可避免。2019年,众泰陷入严重亏损,资金链骤然断裂,随即,它将汉龙汽车剥离出来,自立门户,试图通过另起炉灶,求取一线生机。

可无论是在技术支撑还是在渠道服务上,自身难保的众泰根本无法为汉龙汽车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持。汉龙汽车只得走起众泰的“老路”,通过模仿成功车型,试探市场的底线。

换壳T900的汉龙旷世,一经推出,便闹得满城风雨,不光是其酷似路虎揽胜的外观造型,更是由于它堪忧的产品质量问题。

“提车当天就出现故障码,紧接着发动机异响、变速箱不换挡、电动尾门自动打开等各种毛病也接踵而来。“质量问题堪忧的旷世使得汉龙汽车彻底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一年时间内,汉龙旷世“诓骗式”的堪堪卖去数百辆,随着去年12月,停工停产的红头文件一纸令下,汉龙汽车接受了这个时代所有弱势品牌的共同命运,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洗牌中灭亡。

众泰系的每一个分支上,都或多或少带着时代的暗殇,众泰、汉腾、大乘、汉龙皆是如此。

众泰汽车公众号的更新停留在去年的立冬,“众泰系”没能熬过冬天,可留下这“烂摊子”还得有人收拾。

大冶,重启

众泰等待重组、汉腾被长城消化、大乘被牛创以及比亚迪瓜分。此时,一个迫切需要“救赎”的大冶遇上一个迫切进行扩张的长城,二者之间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对于困顿中的大冶汽车产业而言,目前汉龙汽车的困局已经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太需要一个龙头企业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对整个产业链进行重构与整合,从而一步步将大冶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拉回到正常轨道。“长城靠谱!终于找到接手的了,大冶政府终于是一颗大石头落了地。”

对于踌躇满志的长城汽车而言,为了实现400万辆这一个震撼人心的2025目标,赌上长城未来30年的企业命运,长城汽车正在全力冲刺,产能扩张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此前,距离大冶350公里之外的荆门,长城汽车在接手猎豹工厂,经过改造之后,投产了“现象级”的坦克500,成功将这一工厂盘活。

不过,也正是由于坦克500的订单火爆,加之未来可能还将投产两款皮卡车型、两款MPV以及另外两款坦克车型,荆门工厂规划的12万产能可以说捉襟见肘。

“重庆永川基地也有意向转移部份至湖北生产的打算”,有相关人士透露,长城这种产能的扩张以及转移便是看中了大冶的区位优势、黄石港口的吞吐能力以及整个湖北的汽车配套能力。

在猎豹荆门工厂的成功经验鼓舞之下,苦苦寻求汉龙问题解决办法的大冶市政府自然不会放过这一机会,亲自奔赴保定,以图尽快引入长城的优质资产,盘活闲置许久的汉龙产能,推进大冶汽车产业的正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长城汽车此次接手汉龙汽车工厂,并不是进行破产重组,而这恰恰更加需要当地政府亲自出面,在大冶市政府的背书之下,长城汽车才不会招徕不必要的企业债务纠纷,一门心思参与到工厂的改造当中。

日前,长城汽车临沂工厂、大冶工厂、工厂1、工厂2弱电系统改造项目已经在公开招标,表明大冶汉龙工厂已经逐步“重启”。汉龙消失了,或许再过不久,大冶工厂里,工人们推开沉重的闸门,机械臂依旧上下翻飞,似乎从未停止过。

“大冶工厂11月底已开始招工了,生产坦克品牌的车型” 不知道,望向崭新下线的坦克车型,重返岗位的人们是否会苦笑。

毕竟虽然汉龙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疤,但随着长城汽车的到来也在很大程度上理清了大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汽车发展思路与方向,曾经看上去岌岌可危的汽车产业复兴便不再像美丽的泡沫,一触就破。

回过头来看良莠不齐的造车企业们,在经历过近两年的产业洗礼后,珍珠与沙砾之别已是愈发明显,那些并不是为了造车而来,仅仅是为了借造车获得土地等资源,高举高打的投机型公司,在无实质性技术和产品投入的情况下,最终的归宿无非就是被划上巨大的红叉,寓意着死亡。

当然,这破碎的汽车市场从未停止洗牌的步伐,下一把屠刀依然高悬在头顶,时刻在演绎着最残酷的优胜劣汰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