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率说,我们企业一开始做公司的时候,对资本运营没有太多经验,我们想法很简单,就是瞄准汽车产业的变革机遇,做面向未来的车,把企业做好,把产品做好,没有专注于搞资本运作,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搭建VIE架构。”
大约一年多以前,专访某二线新势力创始人时,谈及“蔚小理”纷纷成功赴美IPO,十分坦诚地表达了自身的差距与不足。的确,赶在大局突变之前,牢牢抓住机遇与风口,必然是三家头部新造车位于资本市场,所做最正确的事情。
也正因如此,才为公司后续研发、制造、产品、营销、服务等多维度的发展,筹得了更多底牌。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逐一季度财报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渐渐充沛。
基于这样的背景,必须承认的是,仅以时间节点作为评判标准,2018年9月就已成功位于纽交所“敲钟”的蔚来,无疑领先于理想、小鹏。二者的赴美上市时间,分别为2020年7月与8月。
之后,随着中国新能源市场总量的迅速膨胀,三家新势力造车迅速收获了终端用户的认可,年交付量持续走高,美股股价也一跃到达顶点。
但很快,由于整个大盘的震荡、价值回调,加之全球汽车市场疫情、缺芯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再次大幅度跌落。所以为了均摊风险,寻找新的“资本窗口”,已然成为“蔚小理”必须要做的事情,而目标则被锁定在“港股”。
但这一次,顺序略有不同的是,2021年7月,首先成功IPO,实现“双重主要上市”的变为了小鹏。接下来的8月,理想也成功“敲钟”。而曾经率先上市的蔚来,却变为了落后的存在。
一时间,外界开始对于其IPO受阻的原因,开始了各种各样的猜测。而从彭博社给出的消息,有知情人士透露,虽然同年3月蔚来就已提交申请,但大概率会将其上市计划,推迟至2022年。
具体原因,则是由于蔚来收到了港交所关于其股权结构的问询,包括2019年建立的用户信托基金。
据一份相关备案文件显示,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于2019年,曾将5000万股公司股票转移给一家蔚来用户信托基金,使部分用户“有机会讨论和建议如何使用这些股票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同时,李斌继续保留投票权。
无法回避的是,如此“小插曲”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拖慢了蔚来赴港上市的进程,也为其后续走势,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殊不知,历经兜兜转转,终于就在昨天,蔚来官方宣布,已正式通过香港交易所聆讯,获得在港交所主板“二次上市”的原则上批准。
同时,本次上市将采用“介绍上市”的方式,公司计划于2022年3月10日开始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9866”。
看到这里,必然会有读者感到疑惑,究竟何为“介绍上市”?
简单来说,与我们所理解IPO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会发行新股,只是公司股东将本身的旧股申请挂牌买卖。同时,不会涉及融资。
“本次蔚来通过介绍上市登陆港股,目的是为公司投资者提供备选的交易地点,缓释地缘政治风险,扩大投资者群体,在这些上市的目的仍然可以达到的同时,不稀释现有股东的利益。”
这样一段解释,出自蔚来官方。而在我眼中,与小鹏、理想不同,蔚来之所以采用“介绍上市”的方式,很有可能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用户信托基金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之前,面对风向随时可能发生变化的资本市场,急需率先抢占相应的赛道,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之后,再去考虑融资,也不迟。
当然,上述观点,只是个人的推测。另一种可能,本次获得港交所聆听,已然能够证明蔚来自身所存的“小插曲”,得到了较好的解决。最终,“蔚小理”接连赴美上市后,再次形成了齐聚港股的局面。
另外,对于“迟到”的蔚来而言,从最新的招股书中能够看到,其同样向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提出“介绍上市”申请,具体日期正在审核之中。
至于略显急迫的根本原因,更想借用路透社报道中所说的一句话进行阐述,“主要还是为了拿到更多资金,以满足技术开发和扩大销售网络的需求,进而更好地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
作为参考,截至目前,蔚来2021全年财报尚未公布,仅以Q3财报数据来看,账面剩余现金流维持在470亿元人民币。
与之对应,截至2021年末,蔚来员工数量超15,000人。其中,研发部门共计4,809人,总员工人数相比2020年,同比增长95.9%。
Q3研发支出11.9亿元,环比增长35.0%。2021年前三季度,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27亿,全年预计投入50亿元。
而今年,ET7、ET5、ES7三款产品的推新与交付,NAD自动驾驶系统的落地与体验,累计建成1300座换电站,包括基盘继续扩大的海外战略,每一项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所以,需要做什么,究竟怎样做,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