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车企巨头,近年来似乎都陷入了一个怪圈——在全球赚钱,在中国亏损。
近日,福特正式公布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福特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为415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全球销量约110万辆,同比增长9%。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全球视角来看,福特今年过得还算滋润,对比去年一季度的31亿美元净亏损,这无疑是开了个好头,实现扭亏为盈。
但我们把视线拉回到中国市场,福特的表现却可以用“低迷”来形容。
5月,福特首席执行官Jim Farley在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将制定一个投资较少、更精简、更集中的中国业务。
考虑到近5年福特在华表现一直不理想,为了结束这个现状,福特计划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缩减开支,并将战略重点调整为商用车、电动汽车和出口业务。
Farley的表述很委婉,但我们可以从中嗅出一丝心灰意冷的味道:既然在中国市场干了这么久还是没起色,那就干脆别干了。
当然,福特也不会放过中国市场这块大肥肉,只是它要集中精力,把工作重心放在那些能够产生高回报的业务上。有外媒报道称,这个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把中国变成福特全球的出口(电动车、商用车)中心。
福特做出这样的规划其实也是被逼无奈,去年全年,福特在华总计亏损5.72亿美元,在华销量同比下降33.5%。以长安福特为例,去年其销量仅有25万辆左右,同比下滑17.6%。
而前两年凭借着国产新车建立起攻势的林肯,去年也开始显现出疲态,全年销量7.92万辆,同比下降13.4%,与沃尔沃、凯迪拉克等品牌有着不小的差距。
作为福特在中国市场的“主力”,长安福特也曾有过辉煌。2016年的时候,长安福特销量高达95.75万辆,距离百万销量成就真的就只差几步路。
然而,长安福特的巅峰定格在了2016年,它的销量从2017年开始直线下滑,2019年一度到达冰点,销量只有18.4万辆,从一线合资车企沦落至此,其遭遇令人唏嘘。
福特在中国市场折戟,可归结为前期的产品战略失误,以及后期的谋变失败、未能重整旗鼓。
栽跟头之前,福特是有一手好牌的:当时的福克斯是热销A级家轿之一;上代蒙迪欧前期强到甚至能压制迈腾/帕萨特;紧凑型SUV翼虎可以和CR-V、RAV4掰掰手腕;至于锐界,则是汉兰达的直接对手......
但后来大家也知道,福克斯倒在了全系三缸的血泊里,蒙迪欧因为内饰异味问题口碑受挫,翼虎的接任者锐际平平无奇,锐界也因为更新的速度不够快,被中型SUV浪潮卷得喘不过气来。
面对困境以及汽车行业的大变革,福特也在谋变,只是“大象转身”的速度总是不够快。
例如在主力产品的新能源化方面,除了4月上市的锐界L配备最新的E-混动技术外,其余新车如新一代蒙迪欧、EVOS等仍以燃油动力为主,新能源产品迟迟未见大面积铺开。
纯电车型方面,福特引以为傲的产品是电马Mach-E,这款车虽说在海外销量不错,但却没能在国内市场激起浪花,2022年销量仅为4860辆。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截至目前,福特既然没有拿得出手的新能源爆款,就象征着第一波谋变宣告失败。
可即便如此,福特转型的态度似乎也并没有多积极,例如直到2023年,长安福特的一些高管仍表示“向电动化转型不必太激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处在一线阵营的大众、丰田,正紧锣密鼓的布局ID系列、bZ系列。
大部分在全球赚钱、在中国亏损的车企,或许都可以用“不懂中国市场”去解释。
早在2019年的时候,福特就发布了“福特中国2.0”战略,并表示要进一步兑现“更福特、更中国”的承诺,这让大家对福特未来的动作充满期待。
只可惜在这之后,福特仍没有多关心中国市场。
令人打问号的例子比比皆是:国内混动热潮来袭,别人在扎堆研发混动系统的时候,福特在干嘛?别人在狂推OTA、智能座舱的时候,福特在干嘛?别人在比拼自动驾驶辅助系统的时候,福特又在干嘛?
这点还体现在电马上,电马的操控和动力确实没得挑,但偏偏国人是不注重操控的,他们往往更关注舒适性和实用性,又或者是性价比,可电马24.99-36.99万元的售价,偏偏把自己推进了高手如云的擂台里。
在缸哥看来,有些合资车企本可以做得更好,但因为它们不够重视中国市场、不紧跟节奏,不肯低下头虚心向中国车企学习,导致自己在原地踏步。
只是在这风云变幻的环境下,原地踏步等于退步,等到想追上去的时候,才发现无力回天了,有点“温水煮青蛙”的味道。
事实上,福特在华的困境,只是国内许多合资品牌的一个缩影,时代的车轮带起了一批车企,亦将碾死一批车企。
燃油车时代,二线合资车企还可以说自己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活在自己的舒适圈里“吃老本”,即便销量比不过一线,但至少不会饿死。
只是它们没想到,中国汽车市场的转型如此之快,就像当初很多人没想到比亚迪会摇身一变成为自主一哥一样,二线合资若再不走出舒适圈、积极谋变,等待着它们的就是“退市”这张毕业证。
面对中国市场这把“高端局”,福特的焦虑已经写在脸上了,但缸哥相信,这样的焦虑还困扰着更多的“福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