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雷达卷向“单芯片”战场

  • 发表于: 2023-05-15 11:42:01 来源:盖世汽车

汽车市场变化有多快?日新月异,还是翻天覆地。


(资料图)

传统生产与制造工艺不断受到挑战,代表未来的智能科技则无孔不入,渗透进现代汽车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些变化,又带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技术革新。毫无疑问,雷达行业也正身处其中。

近年来,车载毫米波雷达市场迎来了两个重要趋势:24GHz雷达向77GHz雷达升级,且份额逐渐萎缩;另一边,SiGe工艺朝着RFCMOS的方向转型。

技术路线和工艺转变的最根本原因,源于市场可观的需求。据Yole Développement预测,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规模将从2022年的18亿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8.56%。

越来越多的车辆装配毫米波雷达,同时自动驾驶等级提升,单车雷达使用量将明显增加。不仅如此,对于性能更高的4D成像毫米波雷达,其所需的半导体价值量也会更多。

而如何在不牺牲性能并满足车企降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更多雷达上车,已是汽车产业链的重要课题。

性能与成本的“既又也还”

Yole Développement;恩智浦预估值

举个例子,角分辨率不足一直以来都是毫米波雷达的性能短板。对4D成像雷达来说,一个解决方案是,通过前端射频芯片MMIC级联提供更多的天线虚拟通道,从而增加分辨率。

不过,这就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级联之间的同步信号要做到始终同步,甚至阻抗要完全一致。对于精度、功耗、设计复杂度以及雷达尺寸都构成了不小挑战。此外,这里面也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成本。

可以明显看到,无论是前向雷达还是角雷达,都面临着半导体进一步集成的问题。眼下,角雷达领域已经出现单芯片的集成方案,即所有射频和工艺在一颗芯片中实现。

2025年以后单芯片将成为角雷达领域的主导方案恩智浦半导体执行副总裁兼射频处理业务部总经理Torsten Lehmann如此表示

从行业数据来看,毫米波雷达的核心元器件包括MMIC、雷达专用处理器、PCB等,这三部分占BOM的比重分别为20%、30%、10%。单芯片由于集成度更高,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额外的BOM成本。

另外,相比套片方案,单芯片雷达可以有效减少PCB面积,简化设计并加速产品推向市场的时程。更重要的是,由于节省了外围器件和射频传输线路所占据的空间,单芯片方案可以满足雷达小型化的设计需求。

图片来源:恩智浦

CES 2023上,恩智浦首度展示了其4R4T单芯片雷达解决方案SAF85xx,基于28nm工艺打造,集成收发器、处理器、内存、安全模块和通信接口,封装尺寸仅有指甲盖大小,检测距离超过300米。

当然更加重要的是,工艺的持续演进仍是雷达芯片降本的第一个大前提。

MMIC芯片从GaAs到SiGe,再到目前的RFCMOS,使得整体系统成本得以持续下探。据悉,恩智浦在第四代雷达芯片推出之际就过渡到了RFCMOS技术,对于第六代产品,RFCMOS也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集成度并降低系统成本。

单芯片雷达方案的“甜蜜期”

但实际上,单芯片雷达方案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要知道,77GHz的波长不足24GHz的三分之一,收发天线面积大幅减小,雷达体积可以更小。但也正因如此,射频线路的设计、PCB制版的难度较大,最终影响到芯片的成品率。

Torsten Lehmann进一步指出,77GHz单芯片中要布置天线,但又要很好地控制干扰。原因在于,芯片集成了模拟前端,在实现高性能的同时,其敏感性也非常高。另外,处理器的噪声非常大。这些都需要企业具备非常专业的技术积累。

对于想要进行内部开发的Tier1或者OEM来说,射频相关专业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尤其77GHz雷达芯片的设计上,射频和天线的设计人员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经验。另外,处理器的设计也要有相关能力或者具备微处理器和雷达的相关经验。此外,信号处理算法等知识也不能少。

总体上,单芯片雷达方案有着一定的专利和技术壁垒。但恩智浦不是第一家推出单芯片方案的供应商,譬如德州仪器从一开始便采用了RFCOMS技术制造集成DSP的单芯片产品,然而到目前为止,单芯片方案还没有成为市场主流。

图片来源:Design-Reuse

对此,Torsten Lehmann称,在雷达芯片早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一度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共经历了7代产品。对于输出、噪声、探测距离和发射器、接受器的数量,市场需求一直是在变化的,并不是处于一个非常稳定的状态。这也是,恩智浦最早将处理器和MMIC芯片相分开的原因之一。

而现阶段,单芯片雷达市场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基本上得到了确认。同时在恩智浦看来,单芯片的雷达芯片,需要选择最好以及最合适的技术节点。比如28nm,就是一个最好的、所谓的“甜区”,在性能、工艺和集成度上都是较合适的选择。

不同于过去大部分雷达都采用芯片组,单芯片的方案正慢慢渗透进汽车领域。尽管如此,考虑到分辨率等要求,高端4D成像雷达仍会继续使用芯片组。当然,也不排除未来可以在单芯片中集成更多虚拟通道的可能。

4D成像雷达是下一个战场

技术路线与工艺的迭代,也让我们看到,车载毫米波雷达的发展潜力。毫米波雷达因其全天候、同时不受雨雪雾等天气影响的属性,被视为是高阶辅助驾驶的“标配”传感器。

业内有一种观点是,4D成像雷达有望取代一部分激光雷达的市场份额。

在某些应用中,一些高端4D成像雷达的性能表现要优于激光雷达,而成本较后者更低;此外,激光雷达往往会有一些机械元器件,显得十分笨重。

但在恩智浦看来,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成像雷达和激光雷达之间并不存在替代与否的关系。L3及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辆,应当有这三种不同的感知体系,有毫米波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多模态的传感器可以实现互相补充、冗余的功能,从而确保最高的安全性。

图片来源:镭神智能

说到底,低端市场由成本驱动,高端市场则由性能驱动。不过在以L2+为代表的市场上,4D成像雷达的性价比会更加明显。因而近日,恩智浦和蔚来也官宣两家公司将就高端4D成像雷达系统展开合作。

不过,4D成像雷达有一个突出问题需要解决。

比如,在高速公路上,行车后方有一辆卡车和一辆两轮车。卡车含金属量很大,所以对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的反射能力非常强,但两轮车的体积很小,所含金属量也非常小,它反射的无线电波的能力就非常弱。这时,如何很好地探测到远距离的这两个行驶速率不同的物体,同时如何进行区分,是一个挑战。

“好消息是单芯片方案,通过提高分辨率以及物体之间的区分能力,能够解决这样一个挑战,从而实现更远距离的探测。”Torsten Lehmann认为未来的成像雷达技术可以非常精准地实现4D环境映射,实现接近激光雷达的分辨率,同时针对周边环境形成点云图,实现清晰的感知。

写在最后

4D成像雷达市场刚刚起步,今年会有更多的产品等待交付。如果站在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角度,无论从更集成的单芯片,还是更优的生产工艺来看,毫米波雷达都亟需找到成本与性能之间的平衡点。毕竟,汽车市场变化实在太快了。

关键词: